万开云总站 [切换站点]
达州市
万州、云阳、璧山、城口加盟v:17823595162
好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好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同城头条  >  生活  >  推进开州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推进开州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2020年04月25日 15:01   浏览:238   来源:万开云同城



让 远 方 遇 见 诗

——推进开州区文旅融合发展的思考



    

旅游是一种在远方遇见诗的文化现象。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土壤。原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的“文化没有旅游就是魂不附体,旅游没有文化就是灵魂出窍”道破了旅游与文化的密切互动关系,由此可见: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文化是旅游产业的核心价值,旅游是文化产业的巨大市场。近年来,开州依托丰富的文化自然资源,以“文化兴区”为引领,加快旅游发展,促进区域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全域旅游全面兴起的重要机遇期,如何推动开州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抢占文旅市场竞争的制高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开州的文化自然资源丰富独特

    开州位于重庆市东北部,三峡库区小江支流回水末端,北依巴山,南近长江。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分布着山地、丘陵、平原三种地貌类型,大体呈“六山三丘一分坝”格局。在上亿年的自然演进下,形成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在4000来年的文明浸润下,形成了悠远深厚、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

    (一)绵长激荡的山水文化资源。清《咸丰·开区志》形胜篇中写道:“汉中之郡,盛山所里。水陆所辏,货殖所萃。当禹贡之荒落,巴封之徼地。面毗卢之苍翠,枕盛山之巍峨,澎溪带其右,清水环其左,雄峙巴国,冠冕夔巫。”“蜀山水秀丽冠天下。自唐韦处厚《盛山十二景》诗和于京师,而开之名遂著。然治环群嶂,城俯双江。固有柳州所不能记、李成所不能绘者,岂徒一丘、一壑,供人赏玩已哉。”由此可见开州地区山水自然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为开州农耕文明的辉煌、人文环境的丰富奠定了基础。


    

一是有深山河谷。开州地区的山势总的呈现“六山三丘一分坝”的格局,山地众多而且高耸峻峭,境内主要山脉有一字梁山脉、九龙山山脉、铁峰山山脉,几大山脉中著名的有雪宝山、关面山、九龙山、大慈山、盛山、南山、铁峰山、安乐山、凤凰山、石柱观、熊耳山、法戒山等。其中雪宝山属国家级森林公园,秦巴古道上的重要节点。境内主要河流有开江(现称南河)、清江(现称东河)、垫江(现称浦里河)、小江(澎溪河)。由于受地质、地貌、气候的综合影响,开州深山河谷风景如画,变幻无穷。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秀美幽深,比较著名景区包括:“城在湖中,湖在山中,人在城中,意在心中”的美丽汉丰湖;碧水蓝天、绿树红花、如诗如画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雪宝山;集奇石、溪水、瀑布、峡谷幽壑一体的花仙峡;林茂、山秀、人朴的善字山竹海;集山、水、泉、洞、桥、潭为一体的温泉古镇;奇花异草、云浪翻滚、溶洞奇险的马扎营;林木葱茏、野花飘香、花岩异石、溪流静谧的九龙山花石岩……


    

二是有洞穴奇观。由于喀斯特地貌在开州分布甚广,形态各异的溶洞奇观随处可见。包括带有传奇色彩的温泉仙女洞;具有古老传说的庆云洞、鸡公洞、秀才洞、白崖洞、黄金洞;有阴阳文化特征的祖师洞、罗汉洞;有龙腾之气的老龙洞、水龙洞、干龙洞;还有风花雪月的伫月洞、栖云洞、莲花洞、葫芦洞……洞洞皆令人叹为观止。


    

三是瀑布、湖泊(水库)、泉眼。开州地区瀑布众多,形态各异,景色壮观。当河流的裂点处是陡坡或悬崖时,河水便倾泻而下形成瀑布。在这里既有著名的天水飞瀑、花石岩瀑布、花仙峡瀑布,还有许许多多高山峡谷形成的不知名的季节性瀑布等。开州的湖泊除了雪宝山上的天然湖泊、温泉的龙舟湖、七里潭外,其余皆为人工湖,如汉丰湖是因为三峡工程长江水倒灌而形成的人工湖泊。此外还有鲤鱼塘水库、跳蹬水库水库、天白水库,都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开州地区泉眼众多、类型复杂,包括温泉河西的温汤泉、温泉镇黄金村的臭泉、白泉乡时时涌出鱼群的鱼泉、岳溪镇吼泉、温泉观音滩的凉泉、三汇口镇的龙口喷泉等,这些泉眼不仅自然景观迷人,而且每一个泉眼都有一个美丽的传说。


    四是历史自然景观。开州自唐代以来,文人墨客以咏景抒情为一大好事,融大好河山与人生哲理于一炉,发为笔墨,留下了千古名篇,成为开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特别是明清时代)的州区都着力打造当地的景观,以彰显地方自然与人文之特色。现今在开州还有唐代“盛山十二景”;宋代“新浦八景”;清代“汉丰八景”、 “西流八景”、“义和八景”、“东岳庙”四景等。

    如此众多而独特的山水资源,通过数千年的演进,在自然景物中渗透了人类的文化内涵,积累了先人的审美经验,蕴含着祖先对事物的认识价值,是自然静态景观与人类动态活动、声音色彩与人工造化结合的综合体。或阳刚或阴柔、或豪放或婉约,原生与现代之美融为一体,极富文化意味。

    (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州有着4000余年的人类活动史、2000余年的建城史和1800余年的建制史,开州文明是三峡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区现有不可移动文物点41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刘伯承故居),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温泉古镇)1处,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赵家姚家坝新石器时期遗址、渠口余家坝战国遗址、温泉七里潭廊桥、中和余家大院、渠口平浪箭楼),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仙女洞古建筑群、温汤井盐井遗址、中和箭楼群、温泉盐井遗址、新浦区城遗址、竹溪红华东汉崖墓群、观音岩摩岩造像、敦好明代宝林寺、铁桥白岩摩岩造像、杨柳关红四方面军战壕遗址、乌杨古刹等);现有各类馆藏文物12000余件(套),其中国家珍贵文物700余件(套),一级文物47件(这在重庆区县博物馆很不多见),更重要的是重庆市的十大镇馆之宝有两件出自开州(一是汉代青铜马及牵马佣,二是南宋时期龙泉窑凤耳瓶),可见我区的文物藏品价值之高。三叠世纪的化石、战国时期的兵器、汉代的青铜和陶器、唐代的石质文物、宋代的官窑瓷器、明清时期的生产生活器具可谓是各具特色;现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油纸扇、水竹凉席、冰薄月饼、南门红糖、霉豆卷、紫水豆干、龙珠茶、瑞兽金狮、车车灯、巫舞、开州民歌、林贵福故事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46项(开州十大碗、龙须牛肉、雪宝山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线索600余条。开州博物馆依据开州馆藏文物开发的旅游产品10余类,其中“开州皮影”被评为重庆市十大优秀文化创意产品、“金戈铁马竹笔筒”、高仿“十二生肖八卦镜”获得重庆市文化创意设计大赛设计奖。并且这些文化创意产品在重庆国博会和合肥国际文博会中深受观众喜爱。


    从姚家坝遗址中,我们可以探寻到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开州先民繁衍生息的信息;从余家坝遗址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古巴人拓疆的足迹;红华崖墓群中出土的大量遗物,再现了汉代开州先民生活与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开州文庙遗址,让我们感受自唐以来文运昌盛的宏大场面;文峰塔遗址,让我们感怀文脉的绵亘;大觉禅寺悠远的梵音,引领我们领略开州佛教传播的久远;温泉古镇,让我们体味出盐业重镇的粗狂与豪迈;秦巴古道,让我们感受到丝绸之路中贸易的繁荣;刘伯承故居,让我们领略敢为人先的时代精神......除此之外,唐代的盛山十二景,清代的汉丰八景、新浦八景、三汇八景皆能带我们领略开州古老而久远的旅游文化历史。

    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我们的先民还创造了延续久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机智诙谐的“林贵福的故事”、高亢悠扬的“开州民歌”、香飘四溢的“油纸扇”、温润细腻的“水竹凉席”、回味悠长的“临江冰薄”,味甘醇厚的“南门红糖”,天然环保的“紫水豆干”、巴渝风情的“端公舞”;搞笑逗趣的“车车灯”,原滋原味的“十大碗”。回味绵长的“醉再醉牦牛肉”,情切爽口的“老亲娘包面”等等。

    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是农耕时代开州的辉煌,更是文旅融合的有效资源。 

    (三)特色鲜明的巴地文化资源。尽管巴文化在秦汉统一以后,开始融入华夏文化共同体,但巴人与楚人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独特文化,这种多元文化特质的传播脉络一直延续至今,成为连接古今巴文化的重要纽带。开州余家坝遗址是三峡地区重要的巴文化遗址,曾被评为三峡工程考古十大新发现。出土的器物具有典型的巴文化特征,其图腾能应证历史文献中巴人的起源,学术界已经把余家坝遗址列为巴文化研究的三大重要承载地之一。开州博物馆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开州出土的巴文化遗存进行了研究,研究成果表明开州是巴族活动的重要领地,有丰富盐泉资源和渔猎资源,符合巴族生活习俗及生存要素。同时,开州出土的巴文化遗物涵盖了巴文化的所有文化,包括图腾文化、习俗文化、陶艺制作技术(姚家坝遗址出土了三峡地区最完整的新石器时期晚期的窑址和制陶坊)、青铜铸造技艺、井盐开采技艺、酿酒技艺、“賨布”制作技艺(賨人善织,家家户户能自己织布,衣物等所需布匹均能自给自足,"賨布"就是賨人织的麻布,秦灭巴后,令板楯蛮以交纳賨布代替户赋,由此賨布名传海内。)等。其主要文化有被学术界称为“巴渝舞”的民间巫舞、腰鼓舞、盾牌舞,以及流变形成的薅草锣鼓、花鼓调、花灯调、莲花落、川剧帮腔、船工号子、劳动号子等;开州的巴人风情古朴凝重,崇尚勇武,干栏式房屋(建筑文化节内有专门介绍),死后大多采取幽岩葬、岩穴葬、土坑葬;境内巴人神话传说包括巴人自然神话有:“比翼齐飞”、“巴蛇吞象”、“白虎神话”,巴人英雄神话有:“廪君传奇”,巴人神女传奇有“盐水神女”和“仙女洞仙女”的传说。

    (四)多元融合的农耕文化资源。早期先民利用开州平缓的山地森林和平缓的水系特征,开启了渔猎生活,有伏羲教人织网的传说;战国时期开始后的很长一个时期,秦、巴、楚、蜀等文化的交融,尤其是唐代以后中原文化的不断浸润,极大地改善了开州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先进的农业技术与理念在开州萌芽发展,促进了开州古代农业水平的提高。可以说,开州农业的起源与发达、农业技术的发明与创造、农业的制度与理念,均早于三峡地区的其他区区。聚族而居(开州的许多地名比如余家院子、廖家湾、刘家梁等都能说明古代的开州都是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农业文明孕育了内敛式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政思想、乡村管理制度等等,与今天提倡的和谐、环保、低碳的理念不谋而合。开州先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形成了独特的风俗文化,以为农业服务和农民自身娱乐为核心,早在先秦时期流传有歌谣:“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开州的农耕文化融合儒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文化内容和特征,主体包括巴文化特征突出的农事节令、方言语音、民歌曲艺、风情习俗及各类祭祀活动等,是三峡地区存在最为广泛的文化类型。在农耕文明发展中所形成的各类生产生活技艺,是开州文化旅游融合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资源,比如南门红糖制作技艺、紫水豆干制作技艺、冰薄月饼制作技艺、油纸扇制作技艺、十大碗制作技艺、牦牛肉制作技艺等。


    (五)个性独特的建筑文化资源。开州的建筑文化,或者说建筑艺术是最具特色的,也是很多年被忽视的。在秦巴文化时期,开州古代民居皆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典型的杆栏式房屋,也有被称吊脚楼,一般是依平缓山坡的溪流边而建,楼上居人,楼下养畜,材料选择是本地易于挑选的原木竹料、硬质石材和柔软茅草为原料,石料为基础、竹木为架梁、茅草为顶盖,有别于巴渝吊脚楼的文化特征,兼具巴渝鄂湘建筑文化特征,建筑装饰文化以巴文化图腾装饰为主;在汉唐时期,典型的汉阙、摩崖、楼阁等建筑形式;在明清时期,城墙、城门的城市防御体系,传统的场镇、会馆与民居共存,街巷、廊檐、院落等构成了场镇主要的外部空间形态,场镇建设风格多为穿斗结果、白墙黛瓦、吊脚、筑台、靠崖、梭坡登等为主要结构,民居建设有干栏式建筑、合院式建筑和碉楼式建筑等形态。而汉丰古城建设更有特色,其城市肌理在古镇建设中是独具特色的,外圆内方的双环形城市肌理,坐北朝南的城市建设风水理念,12(12这个数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其特殊含义:中国古代的天干地支纪年法中国有十二地支。还有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古代皇帝王冠上的摆穗也是十二个)城门格局,深得儒家文化的精髓,这是汉丰城镇最独特的建筑文化,也是汉丰古城区别于其它古城古镇的独特个性,更是汉丰古城最具价值的旅游景观建设的亮点。


    (六)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资源。几千年来,开州先民在长期的劳作生活中,创造了丰富多采的表演艺术形式,每种艺术形式千姿百态,色彩迥异。开州木偶戏、皮影戏、杂耍表演、民间曲艺(包括相声、评书、莲花落、竹琴、快板等)、川剧折子以及巴族舞蹈(舞狮、舞龙等)、祭祀表演(巫舞)和习俗表演(温泉赛骂等)等等都是开州传统表演艺术中的精品。所有这些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形式,都是开州文化旅游取之不竭的源泉。

    开州的民俗文化蕴藏丰富、品类繁多。其主要的种类有口传文学:代表性的项目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林贵福故事”、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开州“喜乐神的故事”及“开州地名故事”等,这些口传文学数量众多、诙谐幽默、生动有趣;传统歌谣: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州民歌”及“开州田歌”、“开州号子”等,这些传统歌谣是开州先民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其主要功能是统一劳动节奏,协调劳动动作,调动劳动情绪;传统舞蹈: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巫舞”、“车车灯”、“瑞兽金狮”以及“肉连厢”、“连厢舞”等;传统技艺:包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三合水竹凉席”、“临江油纸扇”、“紫水豆干”、“龙珠茶”、“千层底布鞋”、“巴文化特征突出的虎头帽、虎头鞋”等;传统戏曲:开州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种类繁多,包括川剧、清音等。除上述外,还有节令风俗、禁忌习俗等。这些民俗的共同特点是:原始古朴、底蕴丰厚、民间特色浓郁、乡土气息强烈、受外来和现代文化渗透较少、个性突出,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和专家学者的关注。其中三合水竹凉席、临江油纸扇、龙珠茶被誉为开州民间民俗“三绝”。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水竹凉席曾被选作国礼走出国门,临江油扇多次被选作重点活动的奖品和纪念品。

    千百年来,开州人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以自己淳朴的方式生活着,创造着丰富、多元的民俗文化,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无穷的乐趣。

    (七)富饶繁荣的盐茶文化资源。几千年来大自然馈赠给开州两大宝物:一是井盐,二是茶叶。丰富的盐、茶资源,使开州很早就成为三峡地区物产丰饶之地。

    按《汉书》所载,一千九百多年前,温泉盐卤已被广泛开发利用。《宦唐志》载:“云安、大昌、南浦、万岁区(今开州温泉镇)皆置盐官”。《新唐书》(卷五十四·食货)载:“果、阆、开、通,井百二十三”。说明隋唐时,温泉盐业生产已具相当规模。明正德《夔州府志》载:“开区盐井五眼,灶七十五座,煎锅七十五口,共榷课银一百八十七两五钱”。清咸丰《开区志》载:“盐井五眼,温汤井乾隆二十六年间,开煎锅二十七口,裕龙井嘉庆二十年开煎锅九口。温汤井嘉庆二十三年开煎锅十一口……,原额温汤镇盐井五眼,设灶九十座,每课银一两,征余银一钱二分。共应征课银二百三十五两,羡余银二十两。”这说明到清时,温泉盐业生产已较为繁盛。近代史上的“川盐济楚”、“川盐抗日”,开州盐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据史料记载,大约在商末周初,巴人已经饮茶,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伐纣时,巴人已用所产之茶作为“纳贡”珍品。应该说,开区的茶史已有近3000年的文明史。

    开州茶文化的兴盛与晚唐时期一代名相韦处厚有关,其著的《盛山十二景诗》之《茶岭》诗及其众多的和诗,悉数收入《全唐诗》,从而使开州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中有了一席之地,并奠定了开州茶文化在中国茶文化中的地位。

    开州还是中国茶园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全唐诗》载,韦应物、韦处厚是茶园诗的代表人物。韦应物在《喜园中茶生》中:“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此物信灵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馀,率尔植荒园。喜随众草长,得与幽人言。”在《全唐诗》中,较早的茶园、茶山诗仅韦应物一首,而更多的茶园诗却是从韦处厚开始,自韦处厚《盛山十二景诗》在产生轰动效应后,“应而和者几十人”(韩愈《盛山十二景诗》序),《茶岭》诗“顾渚吴商绝,蒙山蜀信稀。千丛因此始,含露紫英肥。”也因此被张籍、白居易、元稹、李景俭、严武、温造等众多诗人大家应和,从此,中国茶文化中便有了“茶园文化”的丰富内容。如果说,韦处厚的《茶岭》诗奠定了在中国茶园文化中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茶园文化的“始祖”,那么开州应该是中国茶园文化的发祥地。

   自唐以来,开州茶文化,特别是龙珠茶文化得到了不断发展。唐宋时期,开州贡茶已是上等贡茶,历为“龙茶”贡品。到了清康熙年间,龙珠茶的生产和文化传播达到了鼎盛时期。晚清名臣李宗羲,好饮家乡茶,深得慈禧宠信,李宗羲向慈禧献上的龙珠茶,被慈禧奉为养生茶,慈禧的带头饮用,再次使龙珠茶成为了上乘的宫庭御饮,再次彰显了开州茶文化的辉煌。

    (八)名垂青史的名人文化资源。开州地处巴峡之间的渝东北地区,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空间距离上与当时国家政治中心的“两京”(长安、洛阳)山水远隔,加之自然地理环境恶劣,常被称之为烟瘴荒僻之乡,因而成为中央贬官逐臣的重要流放贬谪地之一。正因为如此,开州才与深居高位的政治与文化名人“幸运”地结缘,为开州地区贫瘠的文化史增光添辉,形成了贬谪于开的官宦名人文化。

    唐代就先后有窦智纯、崔泰之、杜易简、柳公绰、唐次、窦群、郑敬道、穆质、王伾、韦处厚、崔泰之、宋申锡等一大批名臣显宦自京师贬谪于此,或为刺史,或为司马,他们与开州发生的“交集”,结下的“良缘”,对开州文化地位的提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之后,杨汝士、窦群、慕容章、赵丕、贾伟等历代名臣到过开州任职。这些流贬开州的士大夫们并没有在这里颓废消沉,而是移风易俗,兴修水利,改善民生,并且创作出大量富于思想与艺术价值的诗赋作品。他们在艰难忧患中体现了士大夫们可贵的富于儒家政治使命感的政治节操和卓越风范,也为开州历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华章,并在渝东北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偏隅之地的开州历史上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这些名宦文人都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影响或人文佳话。比如,大唐盛世“郑半朝”代表人物郑幼儒,欣然把自己的长子郑敬道下放到开州任刺史;《影响中国的100次事件》之永贞革新代表人物王伾,被宪宗贬为开州司马;宋太宗流亡后裔赵丕,曾任开州知府。韦处厚、宋申锡等回京后都成为了当朝宰相。

    韦处厚贬谪开州刺史时力作《盛山十二景诗》传入长安,以其襟怀放达、旨趣高远、文辞雅健名重一时,韩愈称其‘诗而咏歌之,今人欲弃百事,往而与之游’。先后应和者数十人。元稹、白居易、严武、温造、张籍等诗坛名流都有和诗。韩愈为之作序,既美其诗,更重其人。清代举人曹珍贵在《登城望盛山》诗中发出了深情吟叹:‘千秋鸟迹山形在,一代诗人纸价高’。”

    成语故事“压倒元白”语出原开江区令杨汝士。曾说:“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开州刺史毕构,是唐代有名的诗人结盟“仙宗十友”和“方外十友 ”中的重要人物。

    开州刺史唐次是唐代古文运动发韧者之一独孤及的得意门生,被贬开州期间,他发挥他散文家的专长,在开州十年磨一剑,隆重推出雄文三篇,取名叫《辩谤略》,专书送达唐德宗。

    唐代兵部尚书、书法名家、柳宗元之堂叔父柳公绰,曾两迁开州刺史,其弟柳公权也是唐代重臣,更是书法大家,兄弟二人的楷书自成一家,世称“柳体”,为我国楷体书法四大流派之一。其代表作有成都武候祠里的“三绝碑”。同时,任开州刺史时“和丸教子”的历史佳话,至今仍被开州人视为教子的典范。

    开州司马、唐代诗人杜易简,大约是唐朝第一个因政治斗争而被贬开州,并死在开州的倒霉人物。他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伯祖父,是历史上最早歌咏毛泽东诗词中有关“橘子洲头”的诗人。

    经典成语故事“倾人取位”,源于唐朝宰相宋申锡被贬开州任司马时的历史背景。

    重臣秩官的频繁入开,不断给开州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形式,形成开州文化多元格局,更为其文化繁荣提供了养分,并孕育了一大批开州先贤名人,这些名人先贤包括:唐代与杜甫交好的常征君、覃山人,唐代进士催冲和李潼;明代进士、光禄寺少卿汪瀚,不求闻达的汪安宅;清代贵州巡抚沈西序、两江总督兵部尚书李宗曦、一门两进士的陈堃和陈昆。以及戊戌变法六举子李本均、刘秉元、欧阳薰、戴锡章、邓云卿、杨绍云等。

    开州的名人当然还包括其他的名人文化。    (九)敢为人先的红色文化资源。近代中国,国家积贫积弱,人民饱受磨难。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拯救国家和民族,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斗争,开州人人也不例外,这些革命斗争尽管无法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但也给中国革命积累了不少经验。中国共产党勇敢地担负起历史重任,为了民族独立和国家解放,为了中国人民摆脱被奴役的命运不懈奋斗并付出重大牺牲,最终建立了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中,开州一大批仁人志士跟随共产党革命舍生忘死、前赴后继,用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起开州人敢为人先、不屈不挠的形象。彰显了开州儿女在中国革命中的光辉和伟大。

    一代军神刘伯承(1892—1986),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人,现代军事家。1911年从黄葛古道走向辛亥革命,参加护国、护法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组织过沪顺起义、南昌起义、丰都之战、强渡涪江、开办游击战培训班后来创办红军学校、黄坡和草台岗战役、红军长征殿后、智取遵义、抢渡大渡河、彝海结盟、抢夺泸定桥、松潘战役、红军会师、联合抗日谈判、组织游击战争、反扫荡作战、邯(郸)长(治)战役、冀南反顽战役、白(圭)晋(城)战役、正太战役、百团大战、建立晋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上党战役、同蒲战役、挺进大别山、巩固大别山根据地、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川黔作战、开国大典、创办军事学院等。他对中国革命军队的建立和壮大,对革命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对我军向正规化现代化的迈进都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被誉为“军神”。可谓开州历史上第一伟人。

    抗日英雄王润波(1905—1933),字启大。黄埔军校3期学员。国民革命军陆军第17军25师149团团长。1933年3月11日,在长城抗战中牺牲于北京古北口。年仅28岁。国民政府追晋王润波为陆军少将。蒋中正等23名国民党军政要员为王润波烈士题写了"血溅长城,心揄汉族"(蒋中正)、"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于右任)、"为国牺牲"(张治中)等挽联。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两周年,为祭奠烈士英灵,由开区抗敌后援会在区城(开州故城)内十字街口建立"抗日阵亡将士暨死难同胞纪念碑一座,在碑的正面镌有"古北口殉国烈士王润波团长永垂不朽。"1987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颁发了革命烈士证明书。

辛亥风云。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和以农民为主体的义和团爱国运动相继失败。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民族危难日益严重。伴随着废科举、兴学堂,开州一大批青年走出开州、走出国门追寻民主革命,并有唐宗尧、潘大谋、潘大道、王夏、彭远耀、官道生、谭毅武、蔡鹏程、李育英、刘汤麟、潘大炯、傅儒才、雷国能、雷国栋、雷特夫、桂中枢、张国宜、邓国镇、谢仲虞、唐华丰等21位有志青年在国内外参加了孙中山先生组织的同盟会,汇入了辛亥革命洪流,加入反帝反封建斗争中。

红岩英烈。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开州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1949年11月,在重庆解放前夕,蒋介石反动派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在重庆白公馆、渣滓洞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屠杀仁人志士的“1127”惨案。开州陈仲书、颜昌豪、张兆琦、胡作霖、周鸿钧、张光伟、赵晶片、刘文蔚、黄楠材、朱世君、袁德朗、杨虞裳、荣世政、冉思源等14位革命志士英勇牺牲。

开州历代先烈们用智慧和鲜血铸就的红色革命文化彰显了开州人对理想信念的无比忠诚,凝聚了开州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弘扬革命文化,能够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增强爱国主义热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十)梵音悠悠的佛教文化资源。开州是宗教信仰较为浓厚的地区,宗教文化自身的和谐元素与价值功能得到充分的阐释和重视。在开州传播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等。其中,尤以佛教为盛。 

宗教信仰历史悠久,高僧辈出,信众较多。开州民众信仰宗教有悠久的历史,建于西汉的盛山大觉寺、临江东佛寺皆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至今犹存,香火缭绕;建于唐代的寺庙九龙山威灵寺、南雅大佛寺至今声明远播,信徒众多;建于南宋时期的宝灵寺是开州佛像保存完好的寺庙之一。自唐代以来,开州高僧辈出,古有清公、柳律、传复等,近有善源、雪松、惟贤等。开州现有宗教活动场所45处,信众难以统计。开州人信佛,特别是在老年妇女中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而这种传统不可避免地会通过祖母、母亲的信仰而影响整个家庭。

宗教信仰深入民间,与道教及民间信仰交织崇拜。《太平寰宇记》载:“(开州)巴之风俗,皆种田神,春则刻木虔祈,冬即用牲解赛,邪巫击鼓以为淫祀……”可见拜神、有信仰开州人很早就有的且较为普遍的共同特征。古时开州的绝大部分家庭在家里都设有土地、灶神牌位,“拜神,几乎成了这里的传统家风。”宗教崇拜系统、道教崇拜系统以及民间信仰系统是开州信仰的三大主要系统,很多开州信众把拜土地老爷、灶神称作“拜佛”,佛祖、道祖和“老爷”通用。开州人的信仰特征是“唯灵则信”,“多多益善”,多神崇拜,反正谁也不得罪。在现在开州民间,也往往是既拜佛祖、观音;也拜财神、土地。还有的把关公作为财神来拜,林林总总,不一而足。

宗教文化元素影响深远,深入到开州人生活诸多层面。讲到开州文化,人们会想到韦处厚的影响;制度文化、佛教文化、教育文化、景观文化等等,这其中很多与宗教影响有关,如盛山文化、景观文化等。可以说,韦处厚与开州诸多的传统文化有直接影响。韦处厚被贬开州三年,崇德敬佛,大力弘扬教育文化、佛教文化、景观文化,兴办盛山书院、建立长宁寺、咏写开州盛山十二景诗等,这些都与开州高僧柳律有关,并留下一段段文化奇缘。正是这种宗教文化的影响,开州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很多宗教文化用语,比如:功德、福报、供品、问神、拜神、做功德等等都与宗教密切相连。因此宗教元素已深入到开州“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等较深的人文精神层面。

宗教信仰积蕴深厚,宗教文化资源丰富。开州宗教除本身的诸多经典外,开州现有许多清代以前留存的文化遗存,仅盛山大佛寺就有唐朝香炉、明代铜铸像、古瓷器等数十件文物;宝林寺有三尊明成化年间楠木观音像等。由于开州文化自身的魅力,也使开州寺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开州寺庙不仅积淀了一大批的书法楹联作品,还留下了一系列的故事传说,这些都是独具开州特色的文化瑰宝,在开州历史文化上占有特殊位置。

二、开州文旅融合发展势在必行

  开州旅游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急需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全面融合旅游产业。

  (一)文旅融合凸显底蕴。旅游产业以地域为单元,以自然、文化资源为开发对象,对自然和物质文化资源依赖程度较高,需求弹性较大,产品附加值弹性也大,产业链较长,也是典型的绿色经济。但在文化内涵上,还需要不断提炼和开发,既要山清水秀的生态美,也要有人文底蕴的内涵美。

(二)文旅融合提升品质。旅游业正在由传统的观光游览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游客已不再满足于观光赏景,而是表现出越来越多地差异化的体验和感悟需求,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作用显现。开州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旅游资源文化内涵不够、挖掘不深问题都暴露出来,导致旅游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需要借助文旅融合发展。

(三)文旅融合铸就品牌。由于各地区都有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开州地区也不例外,开州独特的旅游文化,其他地区很难模仿和复制,所以极易形成自己的旅游品牌,这也是提升经济竞争力的关键。

三、开州文旅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旅游品牌缺乏统一规划。全区旅游业缺乏统一规划,景点开发各自为阵、分散经营,区域之间没有形成合力,开州文化是分散的生活形态,要向游人展现、传播必须有载体、有基地、有场所,但目前还没有形成集开州文化研究、民俗文化交流、风情实景展演等休闲娱乐、商业营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链条。

  (二)文化旅游品牌优势发挥不够。就目前来看,开州区文化旅游产品的种类较多,却都不是精品,没有形成龙头产品。产品的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底蕴挖掘不够,研发步伐缓慢,产品单一、品位不高;文化旅游企业规模不大、功能单一,产业链短,综合经济效益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带动作用。全区旅游业仍然是以旅游观光为主,没有真正实现向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康体型旅游有效结合的转型升级,缺乏大手笔的运作,缺乏大创意的项目推进。文化旅游工程缺乏深加工和精包装,汉丰湖、雪宝山、马扎营等品牌在全市乃至全国范围内知名度不高,对文化价值的研究、挖掘还不够,更谈不上形成产业链。

  (三)文化旅游创意不多。主要的文化资源、重点景区、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对具有深厚底蕴的古寨、古关隘、古建筑、古村镇、古栈道、古遗迹的旅游创意开发不够;文化产业延伸的价值链开发不足,文化产品、旅游商品、工艺品等开发相对落后,娱乐、观光、休闲度假、原生态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

(四)宣传营销手段不到位。文化旅游形象的宣传主题不明确,即使有也不不独到、不生动。宣传力度、广度、深度不够,对游客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群众对发展文化旅游、树立文化旅游形象的观念和意识不强,尚未形成人人是文化旅游环境、人人是文化旅游形象和全民参与营造大文化、大旅游环境的意识。

四、促进文旅融合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推动文旅融合,是做大做强旅游业的重要方向。近年来,开州区委区政府在推动文旅融合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需要加大力度,推动文旅融合产品的进一步提升,提高开州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一)全盘统筹,全域化打造。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不能只停留在旅游行业与文化行业内,还要拓展到区域经济社会的行业。要将开州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开发建设,在城市规划、旅游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提升等各方面下功夫,切实强化旅游功能,推动旅游与区域经济共同发展。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顺应产业融合的发展需求,以全域旅游建设为契机,破解产业融合的体制性难点,构建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又具有开州地方特色的全域旅游基本框架,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在旅游与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全盘统筹,统一规划作用,促进旅游与文化资源要素即自由又合理流动,实现优化组合。

(二)突出特色,塑造品牌。按照“文化带动旅游,旅游促进文化”的原则,以“汉丰湖景区”为品牌,依托开州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景区节点注入开州历史文化元素。重点策划一个独具开州特色,在市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并能延续的主题文化节(这需要研究提炼)为文化品牌重点,继续开展好国际环湖马拉松赛、钓鱼大赛、水上欢乐季等系列文化活动,同时,积极开发地方原生态曲目等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努力提升文化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打造一区一品,构建具有不同风格且又相互联系、补充的传统文化旅游景观,塑造开州历史文化多、古、奇、特、异的鲜明文化旅游形象。同时积极打造以农耕文化为主的乡村特色旅游,重点开发以体验、娱乐、休闲、度假、观光、餐饮为主的民俗文化旅游。

(三)顺应市场,延伸价值链。顺应产业融合的社会化要求,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旅游与文化建设,参与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项目。积极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将开州名优土特产、技艺工艺品、文学艺术作品、民俗表演项目等转化为旅游产品。在游客集散中心区,如汉丰湖景区、温泉古镇、雪宝山景区、马扎营景区、大垭口景区等核心景区,通过政府引导,社会主体吸收专业艺术家或者民间手工艺人参加、旅行社等以合作社的方式建设大规模的开州民俗手工艺品销售及技艺展示中心,以此推动开州手工技艺、传统艺术、民俗表演等产品的研发和迅速成长。

(四)抓住重点,提升知名度。按照产业融合的多元化发展需求,根据基本区情、区域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采取重点包装的的发展策略,探索具有区域特点的多元化发展道路,规避旅游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同质化发展模式,寻找差异化发展路径。开州文化旅游资源和品牌较多,应重点包装打造传统历史文化融合汉丰湖山水城共生的湿地风景区;秦巴文化与雪宝山自然景观融合的休闲体验景观风景区;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景观相融的乡村旅游休闲体验区。建成旅游、休闲、体验、康养相融合的文化旅游产品,并根据不同的景观和文化开发文化创意旅游新业态及其产业链条,有助于提升开州旅游内涵与品位,也有利于游客深入体验。

    (五)整合资源,培育线路。组合好旅游线路,把单个的文化旅游景区、景点及其它文化旅游产品有序组合,以此满足旅游者多样性需求,从而延长旅游逗留时间,增加旅游收入。加大横向联合,相互开放文化旅游市场,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产品互补,形成开州“一日游”“两日游”等精品线路。加强与大巴山旅游圈、三峡旅游带的线路规划设计。

    (六)加大宣传,拓宽市场。文化旅游市场的成长、壮大要靠广泛的宣传和促销,文化旅游要发展,宣传推介是关键。建立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介运营机制,努力提高汉丰湖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从而整体盘活全区旅游资源,积极开创开州旅游工作新局面。一是推进实施“刘帅故里·开心开州”的品牌宣传战略,利用媒体广泛宣传,对开州境内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集中整合,统一设计,统一包装,争取在市内外各大新闻媒体进行强势宣传,在周边热点旅游城市设立开州文化旅游形象广告宣传牌。二是借助节会集中推介。积极组织参加全国性的交易会、博览会,开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生态避暑、康体健身等主题活动,举办层次高、规模大、轰动效应强的会展、文化旅游节庆活动,营造文化旅游氛围,打响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加强协作联合营销,积极与周边热点旅游城市开展营销合作,开发以周边市、区为重点的客源市场,大力推介重点旅游精品线路,扩大对外影响,推动特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旅游景观中的主题文化植入建议

名山大川不乏丰富的文化元素,这是历史的杰作,其巨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有目共睹。对于新开发的以自然景观为主的景区景点(也包括部分老牌的景区景点),需要格外重视文化元素的注入。开州旅游景观中的文化注入,应该遵循“把本身存在的文化挖深,把无中生有的文化做实。”的原则,在“景区中活化文化,在景点中呈现文化”。

(一)深度挖掘开州历史文化资源。

深度挖掘开州历史文化资源。首先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表面和口头上,要付诸行动;其次挖掘文化资源要全面、宽泛,做到应有尽有;第三挖掘文化还要根据景区建设的需要,嫁接文化,也就是无中生有的文化,这个在挖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景区的文化区嫁接、创造,实实在在让游客记住这就是开州的文化、就是这个景区的文化;最后建议景区打造的同时,做一个“开州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研究”课题,将开州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一网打尽。

(二)精心梳理开州历史文化资源。

精心梳理开州历史文化资源,是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去粗取精,把优秀的、独特的、并能植入到我们旅游资源中的历史文化梳理出来。梳理效果要达到能基本去同质化,一个景区的有一个统领性的主题文化,在景区景点中去呈现这个主题下的文化产品。不要把任何一个景区的文化做到包罗万象,更不要把开州的所有文化都堆砌到一个景区,实行差异化植入,让我们的游客尽可能在不同的景区感受、体验到不同的文化。通过文化的精心梳理,真正做到“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三)合理植入开州历史文化资源。

开州的自然资源丰富不假,但真正有较大影响力的景观并不多,这几年着力打造汉丰湖和乡村旅游,但实实在在的效果不明显,在景观打造的同时也有文化的植入,但文化植入显得零散无序,与开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相配。因此表面看上去每年到开州旅游的人数也不少,但是游客在开州停留的时间不够长,消费量也不够大。而弥补这一缺陷的有效手段就是文化植入,做出旅游业的深度和厚度,赋予自然景观以灵魂,才能提升我们自然景观的竞争力。在文化植入方面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本身存在的文化系统深入的梳理呈现,二是根据景区的需要营造无中生有的文化。

1. “汉丰湖景区”的文化植入

汉丰湖景区古韵幽幽、人文荟萃,承载着开州深厚历史文化。景区建设应以湖为纽带,加快把汉丰湖相关景点连成一线,合理规划景区内的历史文化景点、精品旅游线路;丰富文化体验活动,展现山水城相融、自然亲水、人文浓郁的独特游览景观;讲好开州故事,重现汉丰古镇风貌,彰显古镇特色,把汉丰湖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文化与三峡工程建设相映生辉的知名景区。因此汉丰湖景区的文化植入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汉丰湖景区文化应考虑文化主题,根据汉丰湖目前的景观规划,建议在南岸下游以科举文化为主题;在南岸上游以开州历史文化为主题;在北岸下游以革命文化(红色文化)为主题;在北岸上游以名人文化为主题;在开州故城以业态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在四面山以创意无中生有文化为主题。

其次,规划好每个文化主题区域内的文化景点,让主题区域中的文化景点之间既有关联又相互独立。在景区中既有静态的呈现,又有动态的活化文化。总之,在一个文化主题区内要随处可见其文化元素。

第三,无中生有的文化要充分运用景区的地名故事和历史传说,做到有根有据,做出一飞冲天的效果。汉丰湖景区的无中生有的文化有大的可以做,也有小的可以呈现。大的可以借助四面山的地名区思考。南山、凤凰山、迎仙山、九龙山都是有故事的,都是可以联想的,南山可以联想到“寿比南山”,做“寿”文化;凤凰山可以联想到“凤求凰”的“情爱”文化;迎仙山可以联想到 “修仙”、“修真”、“神仙眷侣”,而“神仙是中国的本土信仰”,因此可以做神仙文化;九龙山可以让我们联想到“龙生九子”的故事,可以打造“龙”文化。另外像“石龙船”、“宰相江边生”“歇马”等故事都可以打造成景区小品小景,用以丰富旅游的景观节点。

第四,在汉丰湖景区及城市建设中,比如护栏装饰、街面地砖等强势植入从开州馆藏文物中提炼出的巴文化图腾纹饰或汉砖中的装饰图案,让游客在直观中记住开州文脉。

第五,博物馆群纳入旅游线路,展示开州历史文脉。深入挖掘开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提升开州博物馆展览展示水平基础上,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成开州农耕文化博物馆、汉丰湖奇石馆、开州非物质文遗产体验馆、开州老照片博物馆,以及各类专题博物馆,实行低收费对外开放,成为展示开州文化的新窗口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阵地。通过博物馆群建设,将文博事业发展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为旅游产业上档升级奠定深厚底气。将博物馆纳入旅游线路,打造以博物馆群为内容的特色文化主题游品牌,让开州文化以物态活化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实现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

2.“雪宝山景区”的文化植入

雪宝山景区的文化植入,本身的文化可以从“秦巴古道文化”入手,除了古道的遗存文化,还可以结合开州盐茶文化、商贸文化、挑夫文化、地名故事、风情习俗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做,同时拓展演绎王莽追刘秀、刘秀避难满月的故事,丰富秦巴古道、雪宝山景区的文化内容。另外就是根据景区的景点来创意文化,让创意文化为景点注入内涵。

3.“乡村旅游景观”的文化植入

目前开州的乡村旅游运营基本为“美食+人造景观”的单一模式,忽视了乡村原生态、风土人情,建筑的城市化与设施的标准化,这些都丢失了乡村的质朴和淳朴的民风。往往还没来得及分享红利,便因同质化竞争被排挤到市场的边缘。

未来的开州乡村旅游应该是结合文化来打造挖掘当地富有特色的东西,而不是一味地仿制跟风。在开发乡村旅游的过程中,政府要统一策划定位,去除同质化,打造一区一品,认真地策划好旅游开发项目,加强以农耕文化为核心的文化内涵建设,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品位和档次。在旅游产品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中,要在乡村民俗和农耕文化上做好文章,让游客在“吃住玩游购娱”之外有深度的综合体验,才能从物质向精神升华,使旅游产品具有较高的文化品位和市场竞争力。

4.景区景点解说词的文化植入

常言道景点美不美,全靠导游一张嘴。因此,在解说词的编写中要充分植入文化,用讲故事的方法讲述开州历史文化、开州的风土人情、开州的改革开放成果,要善于总结提炼开州景观与文化的突出特征,并用诙谐调侃的语言表述,让人易记好懂。比如说:“有一人帅,叫刘帅;有一种‘福’,叫汉丰湖;有一种山,叫雪包山;有一种糖,叫红糖;有一种扇,叫油纸扇;有一桌席,叫水竹凉席......”

  总之要推动开州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要以制度建设为根本、遗产保护为基础、品牌产品作为支撑、宣传营销为关键、增值服务为重点、全域旅游为基础、文化内涵为核心。整合资源,点亮开州文旅融合的新格局。

    (特别说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吴远东(重庆市开州区文化委员会主任)

王永威( 重庆市开州博物馆研究馆员 )

来源:开州博物馆

头条号
万开云同城
介绍
万开云同城,文娱资讯,本地生活服务
推荐头条